在聽解盤的分析時,常常會聽到"正價差","負價差"等用語,
價差,顧名思義就是期貨跟其所代表的現貨,中間的差距。
期貨 - 現貨 = 價差
既然是代表同一個東西,在結算日兩者必定會相等,
但在結算日之前,如果出現了價差,勢必有一定程度的意義。
他可能代表了投資人的預期心理,
或者是隱含了現貨不合理的價格存在。
提供一些幾年來實務上的心得想法,
主要例子用這半年左右發生的現象來做討論,
如果跟某些書中寫的不一樣很正常,因為這是我個人自己的心得跟觀察。
不完善之處,歡迎指正討論。
一 正價差一定代表會漲? 逆價差一定代表會跌?
直觀上來說,期貨價格比現貨大,代表作期貨的投資人,
"預期"未來指數將會上漲,因此先行利用期貨作多,
希望賺取未來上漲的點數,有越多這種想法的投資人,
同時買進的結果,將造成期貨上漲的幅度更大,
擴大了價差的點數。
但在實務上,不盡然都會有這種現象。
舉例來說,今年1/19開始從高點8395下殺的那各波段,
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
當時伴隨的歐債的債信危機,利空頻傳,
加上先前一波急漲指數拉高,因此造成下跌的速度非常快。
這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,逆價差的幅度快速的擴大。
由1/19號的正價差21點,快速的收斂轉為逆價差。
代表心態的轉變,且逆價差一度擴大到2/6號的逆價差57點,
當天指數盤中最低重挫來到7032本波回檔最低點。
逆價差也同步來到高檔位置,可見情緒的恐慌程度。
一個消息面或是整體基本面的改面,造成的巨大波段走勢,
價差大部分是會同向的擴大,例如2004年的2月,由於在總統大選之前,
普遍預期連宋將獲勝帶動股市,價差一度擴大到正價差200餘點,
也是一個例子。
而今年2/6號下跌的波段結束之後,可以來觀察一下價差的變化。
當指數開始跌深反彈,價差並未馬上翻為正價差,仍維持幾十點的逆價差。
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。
代表經歷一個大跌的洗禮之後,投資人驚魂未定,
不認為這個反彈將持續,因此仍持續在期貨市場放空,
造成指數上漲,期貨卻跟不上的現象,仍然呈現逆價差趨勢。
這種行情常常就是所謂的"驚驚漲"格局。
在這種時候,逆價差會慢慢的才收斂。
操作上面,這裡就有可以操作的空間。
要判斷一各大跌的行情何時結束,可以從逆價差何時不在擴大來參考。
如果從其他技術面或籌碼面分析,認為即將觸底反彈,
利用這時候的逆價差保護,進場做多單,風險自然會比較小。
因為等於已經有了一各預留的空間保護,就算真的盤勢再回檔一點,
也因為逆價差的關係,進場的多單未必會受傷。
另外如果觀察到盤勢已經慢慢的再反彈,價差卻仍呈現逆價差,
這時常常可以放心的進場,反彈走勢會繼續的延續,
一直到這個逆價差慢慢的被收斂,甚至轉為正價差時,
本反彈波段的空單大敗,不僅賠了指數的反彈,還有加上價差的收斂,
這時驚驚漲反彈格局反而要小心嘎空力道的結束,會在度的往下回測。
再此強調一個觀念,價差不適合拿來當做判斷行情走勢的依據。
而應該是先對盤勢有所看法,認為是盤整? 大跌? 大漲? 驚驚漲?
在利用後續價差的變化,來判斷行情是否會延續。
另外,一個價差的存在也代表有做單的機會,
價差的變化常隱含著進場套利的機會,也就是我常說的吃豆腐。
因此,在看到正價差或是逆價差時,首先要判斷的,
還是行情。不要把單純的正價差當做大漲的依據。
正逆價差在轉變時的位置點,時間點,反而比純粹價差的點數來的重要多了。
他代表一個情緒的轉變,至於這轉變在高檔還是低檔,
當然解讀意義上,就會有所不同。
- Jul 21 Wed 2010 20:27
價差的應用(一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